报告引导
  • 阿富汗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及利亚
  • 安哥拉
  • 阿塞拜疆
  • 阿根廷
  • 澳大利亚
  • 奥地利
  • 巴哈马
  • 巴林
  • 孟加拉国
  • 亚美尼亚
  • 巴巴多斯
  • 比利时
  • 不丹
  • 玻利维亚
  • 波黑
  • 博茨瓦纳
  • 巴西
  • 伯利兹
  • 文莱
  • 保加利亚
  • 缅甸
  • 布隆迪
  • 白俄罗斯
  • 柬埔寨
  • 喀麦隆
  • 加拿大
  • 佛得角
  • 中非
  • 斯里兰卡
  • 乍得
  • 智利
  • 中国
  • 哥伦比亚
  • 科摩罗
  • 刚果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哥斯达黎加
  • 克罗地亚
  • 古巴
  • 塞浦路斯
  • 捷克
  • 贝宁
  • 丹麦
  • 多米尼加共和国
  • 厄瓜多尔
  • 萨尔瓦多
  • 赤道几内亚
  • 埃塞俄比亚
  • 爱沙尼亚
  • 斐济
  • 芬兰
  • 吉布提
  • 加蓬
  • 格鲁吉亚
  • 冈比亚
  • 巴勒斯坦
  • 德国
  • 加纳
  • 希腊
  • 危地马拉
  • 几内亚
  • 圭亚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中国香港
  • 匈牙利
  • 冰岛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爱尔兰
  • 以色列
  • 科特迪瓦
  • 牙买加
  • 日本
  • 哈萨克斯坦
  • 约旦
  • 肯尼亚
  • 韩国
  • 科威特
  • 吉尔吉斯斯坦
  • 老挝
  • 黎巴嫩
  • 莱索托
  • 拉脱维亚
  • 利比里亚
  • 立陶宛
  • 卢森堡
  • 中国澳门
  • 马达加斯加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里
  • 马耳他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求斯
  • 墨西哥
  • 蒙古
  • 摩尔多瓦
  • 黑山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阿曼
  • 纳米比亚
  • 尼泊尔
  • 荷兰
  • 瓦努阿图
  • 新西兰
  • 尼加拉瓜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巴基斯坦
  • 巴拿马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巴拉圭
  • 秘鲁
  • 菲律宾
  • 波兰
  • 葡萄牙
  • 几内亚比绍
  • 东帝汶
  • 波多黎各
  • 卡塔尔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塞尔维亚
  • 塞拉利昂
  • 印度
  • 新加坡
  • 斯洛伐克
  • 越南
  • 斯洛文尼亚
  • 南非
  • 津巴布韦
  • 西班牙
  • 南苏丹
  • 苏丹
  • 苏里南
  • 斯威士兰
  • 瑞典
  • 塔吉克斯坦
  • 泰国
  • 多哥
  • 汤加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阿联酋
  • 突尼斯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乌干达
  • 乌克兰
  • 马其顿
  • 埃及
  • 英国
  • 坦桑尼亚
  • 美国
  • 布基纳法索
  • 乌拉圭
  • 乌兹别克斯坦
  • 委内瑞拉
  • 萨摩亚
  • 也门
  • 赞比亚
  • 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报告

    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报告是以印度尼西亚政府机关、商业企业和学术机构发布的数据库和最新公开发布的研究、分析、评估、预测的各类文本信息为基础,并以发布时间、涉及主题、发布机构等多个维度向用户提供印度尼西亚研究报告的便捷查询和全文下载,并且辅以AI技术,通过关键信息提取、知识生成和智能报告创作的智能化流程,跨越语言和空间的距离,向使用者提供印度尼西亚经济、政治和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及现状等问题的即时跟踪和实时分析。

    更多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报告>>

    -2006年,贷款利率升高,货币流动性也随之升高,第二个时间段则相反。原因大致如下:2004年苏西洛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印尼经济增速加快,人民收入提高,人民对经济信心增长,持有货币的欲望增强。且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根据《清迈倡议》框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保障在印尼需要短期流动性支持时给予资助。而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印尼的经济增长和政局稳定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长,政府鼓励消费,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同时国内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
    印尼在新兴经济体之中的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印尼的对外投资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1996-2000年,印尼的FDI流入量持续下降,直至2004年才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的不稳定性和银行信用的丧失,使得印尼的投资前景不被看好,大量国际资本从印尼撤出;此外,印尼国内通胀严重、政府承担了大量债务、企业大量倒闭,其对外投资能力也迅速下降。2004年苏加诺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印尼对外资的吸引力上升,FDI流入量开始逐年增加,在2005年和2008年由于油价上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两次突然下降;此阶段印尼的对外投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FDI流出趋势基本与FDI流入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为77.13亿美元。2014-2015年期间,国际融资环境的收紧导致印尼的FDI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滑。1996-2020年间,印尼FDI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V”字形,1996-2000年由11%下降到6.44%,之后在波动中不断上升;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呈“W”型,并有所下降,说明在FDI流入量逐年上升的阶段,印尼的贸易总额也在快速增加,而FDI流出量与经济发展、外部投资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波动性较大。2001-2020年期间,印尼FDI流入量占GDP比重的走势和流出量占GDP的比重走势与其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走势相似,说明FDI流入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而FDI流入量则波动较大。印尼FDI流入量占世界比重在1996-2001年由1.61%下降至-0.44%,之后波动回升,说明印尼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主要随其经济基本面而变动;流出量占世界比重由2004年的0.37%波动提高为2020年的0.60%,表明印尼在世界投资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投资流量大幅增加的影响下,印尼国际投资的存量也大幅提升。2001-2020年,印尼FDI流入存量由152.03亿美元增长为2404.77亿美元;FDI流出存量由2006年的10.42亿美元增长为2020年的882.07亿美元。2001-2020年,印尼FDI流入存量占GDP比重由8.87%提高至22.73%,说明印尼经济增速在吸引外资方面起着核心作用。1996-1998年,印尼FDI流出存量占GDP比重由2.44%提高至6.02%,1999年降至4.14%,2006-2020年,又由0.27%持续上涨到8.34%,外资对印尼经济的重要性提升。与此同时,印尼FDI流入存量占世界比重由2001年的0.20%提高为2020年的0.58%;流出存量占世界比重由2006年的0.0068%提高为2020年的0.22%,表明国际投资者对印尼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且印尼投资者也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FDI业绩表现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某国FDI的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与该国GDP总值占全球GDP总值比重的比值。如果该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突出”;如果该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低下”;如果该指数等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正常”。1996-1997年印尼FDI业绩表现指数大于1,1998-2004年均小于1,2005-2010年之间仅2005年大于1,2011-2014年均大于1,2015年再度回落,说明印尼在1998年危机后仅2005年、2011-2014年实际引进的FDI业绩突出,其他年份的FDI规模低于其GDP规模所能引进FDI的期望值。印尼的FDI顺周期性比较明显,但与自身的经济规模相比,印尼的FDI流入量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2006年,贷款利率升高,货币流动性也随之升高,第二个时间段则相反。原因大致如下:2004年苏西洛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印尼经济增速加快,人民收入提高,人民对经济信心增长,持有货币的欲望增强。且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根据《清迈倡议》框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保障在印尼需要短期流动性支持时给予资助。而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印尼的经济增长和政局稳定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长,政府鼓励消费,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同时国内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
    顿金融、扶持中小企业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5%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印尼政府应对及时、处理妥当,经济增长在2009年略微放缓后,又迅速恢复到了6%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收入划分标准,印度尼西亚属于中低收入国家,1996-2012年间,印尼人均GNI在小幅回落后迅速增长。印尼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优化调整中,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相对均衡,印尼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1996-2012年
    1996-2012年,印尼的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走势基本一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1998-1999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贸易额均出现萎缩,但次年便恢复正常水平。1996-2012年,印尼进口总额由429.28亿美元上升为1916.91亿美元,年均增长1.10%;印尼的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498.15亿美元上升为2012年的1900.32亿美元。2011年之前,由于印尼的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因此一直保持贸易顺差。虽然印尼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较快,但是国际贸易在印尼经济中的重要性却在波动中轻微下滑。1998年,印尼的贸易依存度指数达到了0.66、出口倾向指数达到0.42、进口渗透率达到0.29,印尼国内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空前重要。2008年印尼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但此次危机对印尼经济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三类贸易指数上升幅度远低于1998年。印尼的贸易依存度指数在2012年为0.42,进口渗透率在2012年为0.21,出口倾向指数在2012年为0.21。国际贸易在印尼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随着印尼经济基本面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总体看来,印尼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这与印尼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扩大内需,依靠私人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有关,也与国际市场不景气有关。按照SITC统计标准对货物贸易进行分类,可分为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5(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以及SITC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共十个大类。在印尼的进口贸易商品结构中,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据主体地位。下图所示为2008年和2012年期间印尼进口贸易商品结构。其中,SITC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占比由6.14%上升为6.96%,SITC1类(饮料及烟类)占比由0.37%上升至0.44%,SITC2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占比由5.75%下降至4.71%,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比由23.72%下降至22.29%,SITC4类(动植物油脂及油脂)占比由0.11%下降至0.096%,SITC5类(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占比由12.33%下降至12.33%,SITC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由15.60%下降至15.60%,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由33.13%下降至33.13%,SITC8类(杂项制品)占比由2.81%上升至3.26%,SITC9类(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占比由0.028%上升为1.17%。总体而言,印尼的进口贸易商品结构比例正逐步趋于合理化,主要是SITC7类和SITC3的波动,其他品类变动较小。如果按技术等级对贸易产品进行分类,那么0-4类贸易产品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5-9类贸易产品为工业制成品。在工业制成品中,6类和8类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照此标准,印尼的进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36.09%下降至34.50%,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63.91%上升为65.50%。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15.71%下降为15.70%,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36.05%下降为34.62%。在印尼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依然占据第一的位置,但比重大幅下降。下图所示为2008和2012年期间印尼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印尼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各产品比重更协调。其中,SITC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占比由5.78%下降为5.65%,SITC1类(饮料及烟类)占比由0.40%上升至0.46%,SITC2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占比由10.84%下降至9.73%,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比由29.03%上升至33.35%,SITC4类(动植物油脂及油脂)占比由11.38%上升至11.59%,SITC5类(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占比由5.05%上升至5.58%,SITC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由14.94%下降至11.94%,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由12.66%下降至11.99%,SITC8类(杂项制品)占比由9.32%下降至8.66%,SITC9类(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占比由0.61%上升为1.06%。总体而言,印尼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之前相比,已经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如果按技术等级对贸易产品进行分类,那么0-4类贸易产品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5-9类贸易产品为工业制成品。在工业制成品中,6类和8类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照此标准,印尼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57.43%上升至60.78%,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42.57%下降为39.22%。在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26.32%下降为23.53%,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34.08%上升为38.93%。印尼的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基本上各占一半,变动不大,这与印尼既注重农业也注重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均衡发展策略有关。在印尼的进口贸易国家结构中,日本和新加坡曾长期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已成印尼的最大进口贸易伙伴国。下图所示为2008-2012年期间印尼的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国排名及其占比。可以看出,印尼的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国以东亚国家为主,且东亚国家的比重不断提高,这是东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日本、美国和新加坡是印尼长期以来的最大出口对象国,但近年来中国逐步超过这三个国家,成为印尼前三的出口贸易对象国。下图所示为2008-2012年期间印尼的前十大出口贸易伙伴国排名及其占比。从贸易对象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在印尼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而欧美国家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东亚范围内的区域贸易蓬勃发展。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下图所示为2008年和2012年印尼不同贸易商品类别的RCA指数,由此可以粗略看出印尼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根据RCA指标可以看出,2012年该国SITC4类(动植物油脂及油脂)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SITC2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SITC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SITC1类(饮料及烟类)、SITC5类(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类(杂项制品)、SITC9类(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在国际上处于竞争劣势。相较于RCA指数,TC指数还考虑了进口贸易对产品竞争力测度的影响。该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等于0时表示该产业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下图所示为2008年和2012年印尼不同贸易商品类别的TC指数。根据TC指标可以看出,2012年该国SITC4类(动植物油脂及油脂)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SITC2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8类(杂项制品)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SITC1类(饮料及烟类)、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SITC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9类(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具有微弱的竞争劣势;SITC5类(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可以看出,产品竞争力下降正是近年来印尼出口贸易增速放缓,且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印尼在新兴经济体之中的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印尼的对外投资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1996-2000年,印尼的FDI流入量持续下降,直至2004年才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的不稳定性和银行信用的丧失,使得印尼的投资前景不被看好,大量国际资本从印尼撤出;此外,印尼国内通胀严重、政府承担了大量债务、企业大量倒闭,其对外投资能力也迅速下降。2004年苏加诺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印尼对外资的吸引力上升,FDI流入量开始逐年增加,在2005年和2008年由于油价上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两次突然下降;此阶段印尼的对外投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FDI流出趋势基本与FDI流入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为77.13亿美元。2014-2015年期间,国际融资环境的收紧导致印尼的FDI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滑。1996-2019年间,印尼FDI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V”字形,1996-2000年由11%下降到6.44%,之后在波动中不断上升;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呈“W”型,并有所下降,说明在FDI流入量逐年上升的阶段,印尼的贸易总额也在快速增加,而FDI流出量与经济发展、外部投资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波动性较大。1996-2019年期间,印尼FDI流入量占GDP比重的走势和流出量占GDP的比重走势与其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走势相似,说明FDI流入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而FDI流入量则波动较大。印尼FDI流入量占世界比重在1996-2001年由1.61%下降至-0.44%,之后波动回升,说明印尼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主要随其经济基本面而变动;流出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15%波动提高为2019年的0.26%,表明印尼在世界投资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投资流量大幅增加的影响下,印尼国际投资的存量也大幅提升。1996-2019年,印尼FDI流入存量由268.71亿美元增长为2326.14亿美元;FDI流出存量由1996年的64.96亿美元增长为2019年的788.17亿美元。1996-2019年,印尼FDI流入存量占GDP比重由10.10%提高至20.50%,说明印尼经济增速在吸引外资方面起着核心作用。1996-1998年,印尼FDI流出存量占GDP比重由2.44%提高至6.02%,1999年降至4.14%,2006-2019年,又由0.27%持续上涨到6.95%,外资对印尼经济的重要性提升。与此同时,印尼FDI流入存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65%降低为2019年的0.64%;流出存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14%提高为2019年的0.23%,表明国际投资者对印尼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且印尼投资者也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FDI业绩表现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某国FDI的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与该国GDP总值占全球GDP总值比重的比值。如果该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突出”;如果该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低下”;如果该指数等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正常”。1996-1997年印尼FDI业绩表现指数大于1,1998-2004年均小于1,2005-2010年之间仅2005年大于1,2011-2014年均大于1,2015年再度回落,说明印尼在1998年危机后仅2005年、2011-2014年实际引进的FDI业绩突出,其他年份的FDI规模低于其GDP规模所能引进FDI的期望值。印尼的FDI顺周期性比较明显,但与自身的经济规模相比,印尼的FDI流入量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印尼在新兴经济体之中的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印尼的对外投资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1996-2000年,印尼的FDI流入量持续下降,直至2004年才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的不稳定性和银行信用的丧失,使得印尼的投资前景不被看好,大量国际资本从印尼撤出;此外,印尼国内通胀严重、政府承担了大量债务、企业大量倒闭,其对外投资能力也迅速下降。2004年苏加诺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印尼对外资的吸引力上升,FDI流入量开始逐年增加,在2005年和2008年由于油价上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两次突然下降;此阶段印尼的对外投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FDI流出趋势基本与FDI流入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为77.13亿美元。1996-2011年间,印尼FDI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V”字形,1996-2000年由11%下降到6.44%,之后在波动中不断上升;流入量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呈“W”型,并有所下降,说明在FDI流入量逐年上升的阶段,印尼的贸易总额也在快速增加,而FDI流出量与经济发展、外部投资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波动性较大。1996-2011年期间,印尼FDI流入量占GDP比重的走势和流出量占GDP的比重走势与其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走势相似,说明FDI流入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而FDI流入量则波动较大。印尼FDI流入量占世界比重在1996-2001年由1.61%下降至-0.44%,之后波动回升,说明印尼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主要随其经济基本面而变动;流出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15%波动提高为2011年的0.47%,表明印尼在世界投资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投资流量大幅增加的影响下,印尼国际投资的存量也大幅提升。1996-2011年,印尼FDI流入存量由268.71亿美元增长为1848.04亿美元;FDI流出存量由1996年的64.96亿美元减少为2011年的62.04亿美元。1996-2011年,印尼FDI流入存量占GDP比重由10.10%提高至20.70%,说明印尼经济增速在吸引外资方面起着核心作用。1996-1998年,印尼FDI流出存量占GDP比重由2.44%提高至6.02%,1999年降至4.14%,2006-2011年,又由0.27%持续上涨到0.69%,外资对印尼经济的重要性提升。与此同时,印尼FDI流入存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65%提高为2011年的0.90%;流出存量占世界比重由1996年的0.14%降低为2011年的0.03%,表明国际投资者对印尼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且印尼投资者也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FDI业绩表现指数是指,一段时期内某国FDI的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与该国GDP总值占全球GDP总值比重的比值。如果该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突出”;如果该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低下”;如果该指数等于1,则表明该国引进FDI的“业绩正常”。印尼的FDI顺周期性比较明显,但与自身的经济规模相比,印尼的FDI流入量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等影响,印尼盾快速贬值。2016年印尼国内生产总值9320亿美元,同比增长5.02%,是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IMF预计2017年印尼的经济增长率在5.2%左右,对印尼短期内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根据世界银行的收入划分标准,印度尼西亚属于中低收入国家,1996-2018年间,印尼人均GNI在小幅回落后迅速增长。1996年人均GNI达到1090美元,首次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版世界银行收入划分标准规定,1006-3975美元为中下等收入国家];1999年由
    0年恢复外交关系后,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1994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尼,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2000年印尼外长阿尔维·谢哈布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方向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关于成立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2001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两国关于文化合作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
    -2006年,贷款利率升高,货币流动性也随之升高,第二个时间段则相反。原因大致如下:2004年苏西洛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印尼经济增速加快,人民收入提高,人民对经济信心增长,持有货币的欲望增强。且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根据《清迈倡议》框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保障在印尼需要短期流动性支持时给予资助。而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印尼的经济增长和政局稳定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长,政府鼓励消费,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同时国内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

    更多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报告>>

    回到顶部
    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