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香港框架下贸易优惠的侵蚀:从“贸易胜于援助”到“贸易援助”

相关行业:贸易发展
报告地区:中国香港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30日
直到最近,贸易优惠仍是贸易胜于援助的范式的一部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惠制 (GSP) 的最初目标是: 增加出口收入 促进工业化 加速经济增长 预计贸易优惠将成为引发良性循环的催化剂,从而导致更高的出口和收入、增加的供应能力以及最终的经济增长。 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 (WTO) 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最初的范式——贸易优于援助——在贸易援助倡议下几乎被推翻。现在人们认识到,增加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等贸易手段不足以产生供应能力和经济增长。在范式发生这种变化的情况下,接受优惠的国家对优惠侵蚀的担忧仍然是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 在世贸组织成员在香港部长级会议上作出的决定的框架内,本研究研究了以下事项: 哪些产品以及哪些最不发达国家和最脆弱的国家从三合会(美国、日本和欧盟)授予的现有优惠中受益最多 多边协议降低最惠国(MFN)关税税率后可能产生的优惠侵蚀效应 优惠侵蚀与最近的贸易援助和增强综合框架 (EIF) 提案之间的关系 改善现有优惠和重新确立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的多边原则的理由 第一章考察了后香港情景中的偏好侵蚀问题。 第二章提供了 2004 年从贸易优惠中受益最多的国家/产品对的关税细目级别的广泛贸易数据和数字。本章附有一组表格,包含在附件中,其中包含 2004 年和 2002 年的详细信息. 第三章利用部分均衡模型对最不发达国家在多边商定的最惠国削减后可能遭受的损失和收益进行了估算。 第四章考察了 EIF 和贸易援助计划在优惠侵蚀方面的相关性。它还就如何根据多边商定的标准改进现有贸易优惠提供了一些建议。...
后香港框架下贸易优惠的侵蚀:从“贸易胜于援助”到“贸易援助”pdf预览版
后香港框架下贸易优惠的侵蚀:从“贸易胜于援助”到“贸易援助”pdf完整版

试浏览已结束,继续查看需

查看全文
回到顶部
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