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引导
  • 陕西省
  • 榆林市
  • 延安市
  • 西安市
  • 宝鸡市
  • 铜川市
  • 商洛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驻马店市
  • 新乡市
  • 漯河市
  • 开封市
  • 南阳市
  • 郑州市
  • 焦作市
  • 信阳市
  • 周口市
  • 辽宁省
  • 丹东市
  • 鞍山市
  • 葫芦岛市
  • 营口市
  • 铁岭市
  • 大连市
  • 沈阳市
  • 本溪市
  • 江苏省
  • 南京市
  • 苏州市
  • 泰州市
  • 盐城市
  • 淮安市
  • 南通市
  • 常州市
  • 扬州市
  • 连云港市
  • 镇江市
  • 宿迁市
  • 徐州市
  • 无锡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孝感市
  • 鄂州市
  • 武汉市
  • 黄石市
  • 黄冈市
  • 荆门市
  • 宜昌市
  • 上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玉林市
  • 南宁市
  • 柳州市
  • 北海市
  • 防城港市
  • 百色市
  • 桂林市
  • 天津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六盘水市
  • 贵阳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泉州市
  • 厦门市
  • 漳州市
  • 莆田市
  • 福州市
  • 三明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沧州市
  • 廊坊市
  • 邢台市
  • 石家庄市
  • 保定市
  • 张家口市
  • 秦皇岛市
  • 邯郸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衡阳市
  • 常德市
  • 郴州市
  • 长沙市
  • 株洲市
  • 邵阳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衢州市
  • 湖州市
  • 嘉兴市
  • 舟山市
  • 金华市
  • 绍兴市
  • 温州市
  • 宁波市
  • 丽水市
  • 台湾省
  • 重庆市
  • 青海省
  • 山东省
  • 青岛市
  • 泰安市
  • 威海市
  • 滨州市
  • 烟台市
  • 德州市
  • 临沂市
  • 潍坊市
  • 淄博市
  • 济南市
  • 聊城市
  • 日照市
  • 甘肃省
  • 白银市
  • 定西市
  • 兰州市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海南省
  • 海口市
  • 三亚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市
  • 白城市
  • 长春市
  • 四平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赣州市
  • 宜春市
  • 上饶市
  • 南昌市
  • 景德镇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玉溪市
  • 昆明市
  • 曲靖市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临沧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资阳市
  • 攀枝花市
  • 达州市
  • 遂宁市
  • 乐山市
  • 宜宾市
  • 绵阳市
  • 眉山市
  • 成都市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齐齐哈尔市
  • 双鸭山市
  • 黑河市
  • 哈尔滨市
  • 鹤岗市
  • 绥化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珠海市
  • 东莞市
  • 惠州市
  • 佛山市
  • 汕头市
  • 深圳市
  • 江门市
  • 汕尾市
  • 韶关市
  • 清远市
  • 中山市
  • 湛江市
  • 广州市
  • 潮州市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北京市
  • 海淀区
  • 大兴区
  • 石景山区
  • 门头沟区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安徽省
  • 宣城市
  • 淮南市
  • 六安市
  • 滁州市
  • 黄山市
  • 芜湖市
  • 安庆市
  • 合肥市
  • 阜阳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乌海市
  • 兴安盟
  • 乌兰察布市
  • 呼和浩特市
  • 包头市
  • 通辽市
  • 阿拉善盟
  • 锡林郭勒盟
  • 赤峰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大同市
  • 太原市
  • 阳泉市
  • 临汾市
  • 晋中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银川市
  • 中卫市
  • 运城市综合报告

    运城市综合报告以智能创作和实时海采两种方式为支撑,形成了以原创报告为核心,以国内各类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商业机构和媒体平台所公开发布的关于运城市报告资源为基础的运城市研究报告聚合体系。本体系从发布时间、相关区域、涉及主题等多个层次向用户提供运城市研究报告的便捷查询、归类聚合、全文下载和自定义编辑,运城市报告内容涵盖运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市场调研、政策透视、民生民情、时政热点、国际形势、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更多运城市综合报告>>

    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家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发展,2017年发布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将苹果列为聚焦发展重点品种之一;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也于近期印发了《苹果大数据发展应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苹果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山西省运城市是全球公认的苹果黄金生产带之一。2002年,平陆、2万荣、临猗、芮城、盐湖五县(区)被农业部列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重点县,闻喜、河津、永济为基地县。近年来,运城市政府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自然禀赋优势,着力打造运城苹果
    城市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和游客,为方便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更好地汇集与交流,主办城市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上的发展水平均会通过赛事的举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对完善的旅游设施、国际化的服务水平,叠加奥运城市的光环,有助于主办城市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在后奥运时代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例如,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港已成为著名地标,1990至2010年间巴塞罗那酒店入住人数增长了4倍;而奥运会的举办,也使得来北京旅游的海外游客人次有所提高,旅游收入也
    拣包装>配送至花店•花田直采>集中送至产地大仓预处理分拣包装>配送至城市分仓处理加工>配送至消费者手中•模式运输合作、仓储自建•仓储产地大仓城市分仓物流•运输•模式运输合作、仓储自建•仓储产地大仓城市分仓•运输产地大仓到城市分仓航运或冷链陆运城市分仓到花店冷链陆运产地大仓到城市分仓冷链陆运城市分仓到消费者冷链陆运,具体模式有落地配或快递或即时配•国内交易市场散花购买•海外种植商发货至国内总部大仓预处理分拣包装(部分花材运送至线下自建花店处理养护)>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自提•模式运
    n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投资建设情况,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建成共计509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其中卫生填埋场407座,堆肥场14座,焚烧厂74座。2009年当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3%,清运城市垃圾1.67亿吨。目前主流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包括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其中卫生填埋场投资低、垃圾处理能力大、运行费用也相对较低,但是占地面积大,存在垃圾渗滤液污染的问题。目前对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论直接排放还是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
    碳中和领域研究及锂电制造市场研究报告2022.12iResearchInc.碳中和领域概述碳中和领域主要特点锂电池行业发展背景锂电池行业产业链全景锂电池行业新机遇洞察系列报告布局规划1234562碳中和领域研究多领域共实现,电力交通工业布局势头迅猛发展变化碳中和时代,能源结构、能源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应依靠绿色科技进步,驱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从而各个领域供需端实现高附加值低能耗,优化产业结构。核心方向碳中和的核心路径主要有三方面。零碳绿色能源生产;低碳减碳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负碳管碳实现可持续循环。主要领域电力、交通和工业由于是我国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成为了主要碳排放主体。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三个领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投资机会。电力领域电力脱碳将是我国未来电力供给发展的主要逻辑,如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光伏、风电等)、储能技术成熟化等。交通领域运输电气化是碳中和成熟确定性最强的领域,动力电池高性能全方位布局将成为主要支撑点。工业领域主要以钢铁、有色、化工为主,剔除落后产能,优化生产燃料、提升生产技术、错峰生产等侧供给改革。3碳中和领域辨析碳中和的概念及主要方式碳中和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或概念。覆盖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实现碳中和不仅是解决气候、环境问题,它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变革。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转型是重中之重。相对低附加值的、初级的、能耗大、产值低的产品会慢慢退出或减少在市场中的比例;高端智能、信息技术、5G通信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会成为主流。通俗来讲,碳中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通过新方式直接实现双碳,属于新产业的发展。例如交通行业的新能源汽车、储能、新材料;另一类旧产业通过优化升级的方式实现双碳,属于低碳转型。例如农业、建筑等。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细分领域•绿色能源•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科技•碳汇•全民绿色低碳碳中和实现方式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已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例如建筑行业存量替换、工业领域深度脱碳、农业领域新技术替代推动减碳。零碳负碳绿色能源气化。新产业绿色能源渗透,终端电例如交通领域新能源替换、各生产端使用新材料、储能及负碳排放。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明确了新能源规划目标、高耗能行业减碳实施方案及其他重点领域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双碳的核心路径。发布主体政策时间相关解读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2021.10发改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06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提出双碳十大重点任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情节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政策机制。《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设置总量目标、发电目标、消纳目标和非电利用目标方面规划各类非化石能源的资源潜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开发利用经济性等指标。发改委等四部委《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02就钢铁、炼油、乙烯、二甲苯、现代煤化工、水泥、建筑合成氨等17个高耗能行业制定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引导改造升级、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淘汰落后、促进集聚发展。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领域贯彻《意见》的实施意见2022.06提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减排的关系。《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8明确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碳、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重点任务,以及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等重点工作。重视协同治理问题,提出减污降碳、节能减碳等治理的协同;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以及各种非化石能源利用的协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等。住建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2022.03分为总体要求、九大重点任务和六大创新体系建设三大板块。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在于绿色低碳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以及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2.08就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例如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等。《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2021.12发布我国第一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GBT411982021),该标准的发布将有效指导和规范审定和核证人员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审定和核证工作。来源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例如广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经济城市。据估计,如果排放量过高,到2050年,广州每年将损失3310亿美元。如果排放量能快速降低,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被限制为每年2.54亿美元。同时粮食和经济安全也会因高碳排放受到不小的冲击在高排放情况下,中国水稻产量会下降7%,如能实现快速减排,则仅会下降3%。综上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维持高位,到本世纪末,可能造成中国GDP损失约42%。若全球气温2频发极端天气动物减少8%水资源匮乏中国碳排放占比5%4%40%电力部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碳排放量最高,2021年占比约32%。其中中国碳排放最高的是电力部门和工业制造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顶梁柱,它们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和国家战略地位。面对碳中和的国际竞争局势,中国应响应巴黎协定约定,彰显大国责任,例如以高碳排放行业为首(我国目前发电以燃烧不可再生能源的火电为主)调整能源结构,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重构绿色产业价值链。8%13%30%工业及制造业建筑业及建筑部门交通运输农业其他03中国需通过实现碳中和建立自身技术优势,加速经济转型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从原本的资源驱动逐步升级为技术驱动。碳中和背后更像是一场高科技竞争。在碳中和目标下,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经济交换,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底层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是重中之重。中国可通过碳中和道路增强自身在全球多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例如新能源、电池技术、多方式储能技术、交通电气化等领域。形成中国创造式技术优势,建立高壁垒,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转变,可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双碳1N战略政策分析可知,碳中和的核心路径大致从三方入手首先是零碳绿色能源生产,以调整能源结构为主。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渗透率,例如光伏、风力、水力等发电和锂电池、储能、智慧电网等能源储存配置。其次是低碳减碳实施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转型、低碳技术的投产使用实现节能减排,主要包括钢铁化工建材行业的绿色生产制造、绿色交通、污染处理等环保服务。后端以负碳管碳等为主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碳中和方式及对应行业类型对应领域现碳排放量不同领域碳中和特点2021年GDP占比特点工业领域25%30%(27亿吨)32.6%用能部门重要领域,涉猎多个行业(钢铁、金属、建材、化工等)同时此领域管理更多为排放约束和引导转型。相对技术难度大,需要分阶段实现低碳(从生产工艺优化新材料替代重塑产业链)碳中和转型行业农业领域3%7%(1亿吨)7.6%农业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性强。并且贯穿养殖种植业到产品生产使用和废物处理,环保属性强低碳减碳零碳碳中和成长行业建筑领域(存量转型)建筑领域(绿色建筑)10%15%(10亿吨)6.9%是碳排放量最高的终端消费来源。具有多关联、长周期、长消耗的特点,并且与其他领域关联性强(材料使用、节能设备),存量替换难度较大电力领域40%45%(52亿吨)多应用交杂电力领域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从前端实现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替代化石能源的消耗交通领域10%(10亿吨)4.6%减碳实施最成熟的领域,用能电气化的第一实践力。其中公路交通技术成熟、应用场景广泛,已实现市场化负碳管碳绿色金融ESG支撑体系绿色金融碳捕捉、CCUS0%0%来源工信部,国务院,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发现碳中和的实现首先需要从基础电力领域优化升级能源使用结构,通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用能方式,形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清洁的用能方式,从而供给终端部门实现电气化,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随后在终端部门(交通、农业、建筑等)提升技术路线、优化产业结构、新材料投入使用节能减碳,低碳转化。不同领域碳中和特点碳中和方式及对应行业类型对应领域规划碳排放量涉及行业范围发展机会工业领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水泥、化工、材料等钢铁炼钢技术、水泥生产燃料清洁化、供应链电气化、新材料替代、工业废物回收利用等低碳减碳碳中和转型行业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存量转型)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到2025年,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应控制在25亿tCO2,年均增速不超过1.5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2030年终端电气化率约35%零碳电力领域碳中和成长行业畜牧业(30%)、粮食生产(27%)土地使用(25%)、食品供应链(20%)土壤固碳化、农药生物制剂、农污染处理、精准农业、农业数字化等钢铁、水泥、材料、建造施工等环保建材、节能电器、新能源供电供热等建筑材料低碳化生产和使用、智能制造、建筑微网、建筑电气化、供热供电零碳化等供电、储能各领域风光电成为主要发电供给;储能、分布式光伏、智能电网等实现大规模源网储荷一体化系统交通领域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90%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电动车(乘用、商用、两轮、物流车)、相关基础设施(充电桩)、航空船运电气化负碳管碳支撑体系绿色金融绿色金融ESG碳捕捉、CCUS来源工信部,国务院,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输电侧构建智慧电网与能源协调应用,加速清洁能源同步并网。•用电侧加快工业用电取代传统油煤气,建立峰谷调频用电机制。碳达峰工业高耗能限制交通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绿色化(用材、建造)碳排放量工业及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农业•••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电能消费使用,加强产业链的绿色化。材料加工冶炼方面推广使用更多电用设备,例如电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生产源。工业上中下游开展低碳化生产模式,同步推广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化。•建筑耗材的使用完善标准及分类,建立相关管理系统。•建筑建造方面有序增加绿色建筑面积比例,对现有存量老旧建•建筑使用方面推广光伏设备和绿色储能设备在建筑中的使用,筑进行低碳改造。建立建筑节能环保系统。•提升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车等电车化率。•提升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占比;创新升级电池技术提升续航能力;优化市区级范围内充电桩布局。•提升土壤固碳水平,降低化肥使用,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电气化等。•持续开展经济管理型林业碳汇。电力部门脱碳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升清洁能源渗透率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规模化储能生态修复林业碳管理碳汇与CCUS生态负碳化及碳交易健全当前CO2排放量2030年碳达峰节能减排提升能效电力脱碳能源迭代技术升级低碳转换生态化碳管理根据中央及各地方政策可看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使用是目前的重点。就目前来看,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也是各地实现碳达峰两大主要方向。节能减排侧重工业、建筑业等严控高耗能产业、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等;能源替代则主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限制煤炭、加快减少碳排放、交通新能源化等方式实现,是短期可行高效的选择。此外,技术升级、支撑终端电气化、发展生态碳汇等也是实现双碳的重要方向。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让锂离子电池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确立了当今社会无线、无化石燃料的基础,开创了新能源动力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新局面。产业链锂电池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电池材料的加工制作;中游主要是指锂电池的的生产制造;下游为三大应用。未来随着上游供给端扩产释能、技术发展成熟化、中下游需求稳定化。锂电产业毛利率有望走出材料成本束缚,回归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客户结构等核心竞争力,上下游博弈趋于良性化。三大应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是锂电池的主要应用。未来5年左右,动力电池乘交通电气化上风,占比将会进一步上升;消费电池市场发展进入成熟化阶段,增速缓慢,未来智能穿戴设备或将创造第二增长点;储能电池随着国家政策推动和其本身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功能灵活丰富的优点驱动下,未来将高速增长。13新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动能能源定义可产生各种热量或可做功的物质。新能源化石能源储备下降;环境污染;新型能源需求提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出现。传统形态向新形态过渡新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动能发展驱动缓解环境恶化、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消耗过量等问题;逐步实现能源消费电力化,能源生产可再生战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长特性新物质凭借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迭代升级(科研院校和企业的研究创新为基础支撑力)实现成熟的产业化发展。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电力化,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行业本质快速发展、超高回报、有很强的确定性;产业资金容纳度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锂电国家发展新能源电气化时代的主力军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供给不确定性(太阳能风能存在天然缺陷)等问题下。为保障用电的稳定性,弱化能源供需不平衡。各国纷纷拓展布局新能源领域。锂电池凭借其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发挥优势。其重要性不仅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更加凸显,亦可在储能领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在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等驱动下,激发对新能源技术的需求和相应设备制造应用需求,使得新能源领域发展速度成几何倍数增长。同时由于发展潜力巨大,涉及到的关联产业也越来越多,新能源产业正在朝着产业新革命的方向发展。新能源领域行业图谱锂电制造光伏发电核电储能风力发电氢能水电智能电网来源公开信息,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锂电池起初源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从早期的政策驱动、国家大力补贴到现在成熟发展后市场主导为主要的形态。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7年的78万辆迅猛增长至2021年的352万辆。借力新能源汽车的东风,驱动锂电池产业的确定性和成长性。现阶段除作为动力电池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外。非动力应用下,锂电池亦能作为储能装备缓解能源稀缺以及转变能源结构。储能、消费和动力电池等都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发展。20152022年10月中国一级市场锂电池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2017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2021年锂电池行业融资数量同比上涨193%,头部企业加紧逐鹿资本市场,行业迎来高速增长局面。目前正极中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凭借性能和价格优势,市场热度最高。•隔膜成本占20%,相对技术门槛高,我国隔膜板块集中度高。锂电池组装锂电池模组及PACK充电站电控电机BMS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回收利用•疫情影响下,用于乘用车领域的动力电池供需不确定性加大,加剧了产业的波动性变化。新车性能和外观的变革升级有望驱动自主消费,拉动需求。•储能应用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寿命长和低成本优势占据主导。未来随着政策的推动,大型储能有望高速发展。户用储能将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同时锂电热度过高,成本在市场推动下不断上涨,需加速国产化和锂电回收缓解上游高成本问题。•上游相关资源(还包括钴、锂、镍、锰、石墨等)中锂资源是关键原材料。现阶段主要通过优化前端提锂能力配套锂盐生产技术以及末端锂资源回收再利用,降低上游原材料成本,使上游发展回归理性。预计锂价未来3年左右会回归正常水平。而电池材料则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组成,四大主材的品质直接决定电池质量。锂资源锂资源主要通过矿石提锂和盐湖提锂两种方式获取。我国虽锂资源丰富,但80%分布在青藏盐湖区,当地自然环境复杂,锂的开采和提纯较困难,对技术要求高。所以现阶段我国70%左右的锂资源仍依靠进口。锂价呈现出较强的工业金属周期属性,与下游需求和中游产能相关。短期内锂价依旧保持高位,随着供应量补足后,短缺现象缓解,锂价将会高位回落,增速变缓,预计2025年左右锂价达到供需平衡点。所以我国锂电池行业上游应围绕稀缺资源的配套技术和服务突破。例如提升盐湖提锂开采和提纯技术,将国内锂探明量更多转化为产储量,提升国产化率,以更低成本供给应中下游应用。另一方面政策扶持加快锂资源回收产业链成熟化,缓解资源短缺,提升资源利用率。电池材料•正极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占电池整体成本比例最大。正极材料主要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等。在补贴政策逐步取消、成本敏感度增加以及新技术尚未进入市场的现状下,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并存发展为主,未来仍需创新研发不断提高电池性能。•负极主要起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作用,对电池循环性能有直接影响。目前的主流材料以人造石墨(综合性能佳)为主。硅碳的技术研发进步有望拓宽负极材料的市场。•由于隔膜的造孔技术、基体材料,以及制造设备的复杂性高,进而使隔膜成为锂电池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组件。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循环和安全性。•电解液主要作为传到正负极之间的离子的组件。其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锂电池材料成本占比10%10%15%20%正极隔膜电解液负极其他45%电池材料的市场竞争核心是对原材料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尤其是成本占比高的正极和隔膜)和技术迭代的速度。面对动力电池、3C电池和储能的不同应用,各技术应发挥优势,提高国产率,扩大市场规模。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整体看正极和隔膜行业得益于上游原料紧缺、技术壁垒高以及所占成本比重大等因素,盈利水平较高。负极和电解液我国发展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小,中国出货量位列前茅,整体市场格局较稳定。上游主材主要决定电池的性能和安全问题,目前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为主,能量密度、循环、和温度适应能力仍有上升空间,上游和中游参与者仍有待创新研发新材料,支持电池高性能制造应用。主流材料市场特点盈利水平发展痛点发展新方向材料创新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为主。其中三元能量密度较高,磷酸铁锂则有低成本优势2021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比52%,三元锂电池48%正极材料企业净利润较高,统计约52家上市企业平均营收180.72亿元,平均净利润33%能量密度、循环次数和与之对应的安全问题是正极主要待突破问题,关乎电车的长续航、优性能的发展磷酸锰铁锂通过掺锰改性,高电压平台提升能量密度。三元高电压且高镍低钴或无钴是主要发展方向,从而更好的提高续航能力,供应高端电车需求主要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72万吨,同比增长97%。主要以碳基为主,整体技术壁垒低,成本低整体技术壁垒低,成本低。行业毛利平均水平1218%中国硅负极产业化发展较慢,相关技术与国外有13年差距。石墨生产制备属于高耗能环节,存在降本环保痛点人造石墨工艺复杂,所以未来箱式炉、连续石墨化逐渐成为主流硅负极市场影响范围较小,主在大圆柱型电池使用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涉及原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勃母石等隔膜生产设备与工艺配套,技术要求高,以工艺和专利为核心竞争。中国以湿法为主,有高透气性、高孔隙率优势湿法隔膜呈现出一超多强的行业格局,恩捷凭借其技术和产能扩张,2021市场占有率超过50%。行业整体毛利处3550%国内隔膜一致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不规律的缺陷,孔隙率不达标,厚度、孔隙分布以及孔径分布不均等方面隔膜基膜向薄膜化方向持续发展基膜涂布设备一体化成为趋势主要由锂盐、溶剂和添加剂三类物质组成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年我国前五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企业出货量占比合计超过50%。是国产供应占比最高的材料行业毛利率适中,龙头毛利率适中,约为25%30%来源GGII,专家访谈,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因此中游企业对材料的把控能力、成本控制以及制作电池的技术升级迭代是核心竞争点。现阶段受上下游挤压压力,相关企业的毛利率仍处于相对低位,例如宁德时代2021年主要营收来源的动力电池制造领域毛利率仅约22%,其他企业则毛利保持在1015%左右。未来行业格局会进一步明朗,二线梯队少数种子选手有望瓜分一线少量市场,共同多元化满足市场需求。一线超强原因龙头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产业链纵深布局,下游包现合作大客户,包揽一线车企,出货量位列第一,议价能力强;上游凭借集采方式和明星口碑,综合成本占比低于行业水平。二线发展趋势二线厂商数量较多,内部的市场份额和排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其中中航、国轩、蜂巢、欣旺达等种子选手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布局前瞻技术(如蜂巢能源主推无钴材料、国轩自主研发高性能LFP正极材料)同时增大有效产能,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下游企业签单合作。优化自身客户结构加强议价能力、提升市占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布局锂电相关新业务提前开发多条增长曲线,建立自身竞争壁垒。来源GGII,工信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新能源车自燃一般可以归结为电气化线路短路或者电池内部短路引起车辆自燃。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3000起火灾事故,事故率超过万分之三。据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管理中心统计,在已查明的着火原因中,电池问题占比为58%,是电动汽车自燃的最主要原因。从已发生的事故来看,锂电池起火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热失控,热失控引发的烟雾、火灾甚至爆炸,是锂离子电池的事故过程中最常见的特征,而引发热失控的原因一般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人为因素。为解决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中游电池厂商不断进行技术升级,通过提高电解液安全性、提高电极材料安全性和改善电池的安全保护设计来提升电池安全性。锂电池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及主要解决方法热失控原因解决方法应用举例挤压、撞击等外部因素造成锂离子电池短路;电池外部短路导致电池内部热量过度积聚;过高的外部温度导致SEI薄膜和正极材料分解。加入功能添加剂;使用新型锂盐;使用新型溶剂。电解液中加入高沸点和闪点的阻燃添加剂有机磷、氟代磷酸酯等,降低电池放热值自热率,同时增加电解液热稳定性;新型锂盐LIFSI稳定性、导电性能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六氟磷酸锂,使用新型锂盐可以有效提升电解液的安全性。电池生产缺陷造成的内部短路;电池使用不当,造成内部锂枝晶和正负极短路。包覆修饰正、负极材料,避免直接接触,降低发热。用金属氧化物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包覆,阻止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直接接触,抑制正极物质发生相变,提高其结构稳定性,降低晶格中阳离子的无序性,以降低副反应产热;负极材料提高SEI膜的热稳定性,通过微弱氧化、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沉积、聚合物或者碳包覆,可以提高负极材料热稳定性。充电习惯不良、使用不当导致用电负荷过大短路;私自改装安装电池,导致内部结构变化。改善电池的安全保护设计。设置电池安全阀、热溶保险丝、串联具有正温度系数的部件、采用热封闭隔膜、加载专用保护电路、专用电池管理系统等。来源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管理中心,GGII,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未来消费电池会凭借第二增长机会小幅度增长(58%)。动力电池未来未核心应用,储能电池将成为高增长应用。各应用下的发展点也将各有不同。主要的动力电池和高发展的储能电池仍需升级技术解决温度适应能力、续航能力等性能问题,支持更多元化需求。三大主要应用驱动锂电池行业高速发展市场现状2021年市场容量发展待突破点已历经相对完整的产业发展周期,3C消费电子产品手机与笔记本电芯为当前主要产品。市场步入成熟阶段,集中度较高且市场增速放缓。原以消费锂电池生产为主的企业逐步转型发展动力电池。原因发展周期长,消费已市场化,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变化小疫情影响,消费者替换时间周期拉长,总需求量减少2021年产量72GWh,2021年出货量40.5GWh2021年出货量占比16%以手机和电脑为主得消费电池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ARVR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向轻薄化、无线化发展的趋势下,消费电池逐渐向小型化、轻薄化、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等方向发展。乘风减碳、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动力电池在过去510年间高速发展;现阶段三元动力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呈交替上升趋势供给端不断丰富车型、提升智能化体验和车辆性能持续优化带动市场渗透率上行。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猛增国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前茅(合计约占整体的70%),市场呈现出两超多强的局面2021年产量219.7GWh,同比增长163.4%;装车量达154.5GWh,同比增长142.8%2021年出货量占比69%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步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用户对于电车的续航、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慢、冬天电池容量衰退快等问题仍然存在。驱动电池厂商应不断提升电池和整车制造技术,满足高性能需求。国家层面的新型储能支持政策加速出台、5G应用的铺设等因素为储能行业的高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电化学储能装机量约6.8GWh。目前内供以大储为主,出口以户储为主锂电池凭借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有机会成为未来储能的主要方式。2021年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其中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29GWh2021年出货量占比15%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储能电池的长循环次数、大容量,以及对应大储电站的热控安全问题是现阶段的核心问题。来源工信部,矩大锂电,GGII,CNESA,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在动力电池普及之前,消费电池是锂电池的主要需求端。已历经相对完整的产业发展周期,目前步入成熟阶段。动力电池近十年来高速增长,当前出货量规模占据主导地位。储能电池现阶段处于提升技术、降本增效阶段。得益于清洁能源替代计划逐步推进,预计未来35年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根据工信部,2021年我国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18%、165%、146%。动力储能型锂电池增速较快,占比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数据威的数据,近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72021年CAGR为3.7%;笔记本电脑销量在今年110月出现负增长,同比16.2%。根据Counterpoint,2021年全球TWS二级出货量3.1亿幅,同比增长33%,未来仍有增长空间。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VR出货量达1110万台,同比增长66%。消费电池公司积极谋求转型消费电池龙头珠海冠宇也开始布局动力、储能业务,有望凭借技术积累、量产能力、优质客户成功突围。来源矩大锂电,GGII,CNESA,Counterpoint,IDC,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未来增长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2020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走高,2021年产量达329.3万辆,同比增长189.6%,2022年上半年产量出现一定波动,下半年继续高增,预计2022年全年产量有望突破600万辆。动力电池的增长曲线与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高度一致,市场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产能需求,预计2025年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TWh时代,预计2025年增速保持在30%35%左右。产品趋势伴随着国内厂商出货量攀升,产品价格区间逐渐细化,锂电池渗透进消费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未来将逐步实现从A到B到C级全面化。随着技术进步和车型增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2021年起,新能源车渗透率迅速提升,同时开始向大众级市场拓展。相比于低端和高端市场,中端市场覆盖面更大,又具备一定利润空间,在燃油车时代也是车企竞争的主战场,因此我们预测未来1020万价格带新能源车会成为市场主流,对应动力电池高性价比、优质性能以及创新结构会是主要趋势。另外,技术迭代驱动产业发展,CTP技术、刀片电池、JTM技术等结构创新带动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增长。竞争格局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绑定优质客户,资源逐步向头部企业倾斜,实现强者恒强。未来头部车企收获车企大笔订单与投资的国内第二梯队企业则有望获得成长机会。市场开拓国内厂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覆盖中国超80%需求,正积极进军欧洲市场,而日韩厂商以欧洲市场为基础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未来增长双碳背景下,国家政策和配储需求推动储能电池发展。以及俄乌战争影响下海外户储需求激增。电网储能、基站备用电源、家庭光储系统、电动汽车光储式充电站等都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预计未来35年增速约50%左右。发展趋势中国主要以大型储能为主,国家优先布局解决电源侧和发电侧的协同工作问题后,逐步带动发展toC市场.预计2023年中国大型储能和户储占比=8.51.5;随着大储的发展带动以及发展过程中降本效应和产业链成熟化,2025年比例大约为73。20192021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0%2136%29133%66201920202021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GWh)YOY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乘联会,EVTank,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例如由于锂资源受限,导致上游成本激增限制整体市场发展;中游由于现有锂电的性能已临近理论上限或未达到最佳状态,仍需进一步迭代新材料产品供给市场,满足高性能、高安全保障等需求;作为新能源的中坚力量,锂电池的发展仍需回归可持续绿色目标,产业是否可循环,生产使用是否可持续是锂电发展的终极目标。原料供应受限稀有原料供应受限。70%左右的锂仍需进口;同时锂电热度过高,成本在市场推动下不断上涨,导致电池正极、电解液等材料成本年均涨幅高达100150%。动力电池材料技术有待突破满足高性能需求锂电池现阶段仍以液态形态为主。其温度适应范围、能量密度、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能力等方面仍未达到最优状态,需要通过锂电的研发升级、新材料的落地和其他品类的市场补充实现供需平衡,市场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周期仍未闭环现阶段锂电池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和使用阶段,锂电的回收再利用产业未正式步入产业化,资源使用仍未达最高限度,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仍需解决。锂电安全问题有待突破能量密度增高、新能源车销量增加、对于快充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对于锂电的安全性挑战难度加大。现阶段电芯设计、电池管理系统等仍有待升级。依旧存在电车失控、小电动电池失火等安全事故。来源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除锂电池自身不断升级发展外。供需摩擦过程中也激发了新的发展分支,提升市场发展的质量与体量。此处主要通过锂电技术升级、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创新商业模式等几大发展机遇,分析锂电池行业发展的未来可拓展点。材料体系升级正极中磷酸锰铁锂、超高镍三元提升比容量、能量密度以及负极碳硅负极;新型锂盐封装工艺改进CTP和CTC电池集成方案升级发展,提高车身空间利用率,可容纳电芯的数量更多,锂电技术升级碳纳米管导电剂续航里程将增加15%25%固态电池主要不同点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性能特点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但循环过程中物理接触变差,影响使用寿命。领域趋势中短期重点研究发展半固态电池,长期可拓展至全固态电池。氧化物聚合物形式技术有待突破升级,其可提高循环能力,解决界面接触问题。钠离子电池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级电动汽车市场。成本优势整体钠离子电池成本比锂电池成本低约30%40%,例如正极材料比锂、钴、镍、锰都是性能偏向高安全、耐低温和高充放电倍率,有望抢占500km以下电车市场、小部分储能市场和入门创新商业模式锂电回收一般锂电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意义是环保和经济,减少原料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补充能源金属资源供给。直接回收和梯级利用是现阶段的主要方式。充换电由于新能源车续航能力较弱,电池生命周期平均58年,所以优先补能需求旺盛。现阶段我来源矩大锂电,GGII,CNESA,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国B端应用场景清晰,有望快速落地持续推进。但现阶段的技术材料水平依旧有能量密度欠佳、循环次数不足、电池空间利用率未达最佳和安全系列等问题。上中游参与者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拓展新材料例如磷酸锰铁锂和高镍三元正极、新型锂盐碳纳米管导电剂等希望通过材料优化不断提升电池密度和循环次数,中游电池厂商则开发电池包新技术,从CTP到CTC改进电池集成方案,提升利用空间,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续航里程。材料体系升级磷酸锰铁锂相较于磷酸铁锂具有能量密度、低温性能和成本优势,相较于三元正极具有安全性优势。高镍三元正极可以提升能量密度、增加续航里程、解决电池轻量化问题。磷酸锰铁锂和磷酸铁锂对比性能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锂能量密度(whkg)170240低温性能2075电压平台(v)4.1安全性高橄榄石型结构170略差3.4较高成本单瓦时性价比更高新材料需求市场磷酸锰铁锂电池将更多应用于700km续航里程的中高端新能源车。2025年磷酸锰铁锂出货量将超35万吨,相比磷酸铁锂材料市场渗透率将超15%。封装工艺改进示意图封装工艺改进CTP技术电芯电池包大模组化,免去了先形成模组再安装成电池包的过程和其中的成本。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成组效率达到60%,电池系统零部件数量减少40%以上,成本下降30%以上。宁德的第三代CTP麒麟电池,电池包的成组效率高达72%。CTC技术约可增加15%的车内Z轴空间,进而续航水平提升10%左右。宁德时代2025年预计量产CTC电池,空间利用率达90%。传统技术底盘电池包模组电芯底盘电池包CTP技术电芯CTC技术底盘电芯来源GGII,CNESA,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更安全、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以及低温性能好,在新能源车、高端智能穿戴设备和移动储能方面需求较大。但由于全固态电池的成本高且技术尚未成熟,整体商业化进程较慢。多企业表现出由半固态逐步向固态试验扩产的发展特点。全固态电池初期会主打高端、差异化等增量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250GWh。固态电池市场需求锂电池(液态)和固态电池的对比性能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whkg)200300400900电压平台量(V)4.35热定性热稳定性好有机电解液易挥发易燃烧,热定性差重量1比锂离子电池减轻了40%的体积和25%的重量应用需求点需求空间新能源车智能穿戴设备移动储能电车渗透率逐渐增高,消费者对车上高速跑长途等高续航且耐低温性需求逐渐增加。电车目前仍有失灵、燃烧等安全隐患,提高其安全性、热定性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多功能、便携等场景驱动消费者对智能设备的轻薄性、续航性需求持续增加。迭代发展的电子产品激发消费者对移动储能高续航、高能量密度的需求不断扩大60%15%25%固态电池未来发展关键1.技术方面,存在界面接触不稳定影响性能发挥等问题。2.生产方面,全固态电池产业链需重构和新设备开发,关键材料成本高等问题。1.固态电池核心技术难点在于电解质,中国市场应通过高校科研、企业研发和海外交流学习不断优化电解质技术弱化短板。2.企业近期优先布局半固态电池,匹配现有产线,改善电池安全性的同时通过实操迭代技术,推动全固态产业链的健全。来源GGII,中国储能网,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钠电池可以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凭借其成本低、安全性高、资源开发便捷且与锂电池生产协同性高等优势,在相对能量密度需求敏感性较低两轮车、500km以下动力电车、部分物流电动车和储能应用中发挥优势,通过降本实现市场扩容增效。锂电池发展瓶颈钠电池特点不足成本激增2021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0.25万元吨至57.25万元吨,锂电池成本大幅攀升,导致中游毛利降低,下游车企被迫上调价格。限制储能应用市场电池成本占储能电站总成本的65%左右。在上游锂矿等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下,大型储能装机量受限。资源开发受限,主依赖进口锂资源的地表丰富度仅0.0065%,开发难度大,短期内我国锂主依赖进口,供应链易被卡脖子。成本低高安全耐低温钠地表丰富度约2.6%左右,是锂的400倍。且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比锂电池整体少30%左右。应用方面1wh锂电成本为0.43元,铅酸电池成本为0.40元。钠电仅为则为0.29元。安全性高放电率可达100%。快充性强钠盐电解液导电性高,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耐低温在20C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系统集成效率可达80%以上。与锂电池生产协同性高钠电池和锂电池的电池结构相似,都依靠离子在正负极间往返工作。所以生产设备、工艺兼容,产线可进行快速切换。能量密度较低2021年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为160Whkg,略低于锂电池的200300Whkg。动力学性能会相对差。循环次数少现大约在2000次左右,暂时无法满足乘用新能源车的需求,侧重应用于二轮车、储能领域。钠电池对市场的扩容若未来锂价(以碳酸锂为例保持在2530w以上),同时钠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60Whkg以上,循环2500次左右,那么钠电池就有一定的发展市场。钠电池的发展空间1)500公里以下的动力新能源车;2)二轮车和物流电动车(价格合理化前提下会有高速发展);3)小部分储能应用(如果2324年钠电的循环可以达到5k6k,那么储能方面的应用会有一部分量产化)。2025年钠电池市场需求量需求2025e预计2025年钠电池总需求量约5080GWh两轮车需求量储能需求量新能源车需求量其他35%15%30%20%来源CATL,GGII,CNESA,中汽协,上海钢联,中国储能网,专家访谈,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现阶段,新能源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多元化拓展,如从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大动力到两轮车和滑板车的小动力,从大储到家庭户储等。各个场景需求逐渐精细化,对应技术、材料和产品的创新加快的同时,锂电产业链各个参与者也在不断推进更多创新商业模式的落地,从而实现锂电在新能源乃至双碳领域下的多元化发展。锂电池回收充换电模式其他新模式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万辆。其中核心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有效使用寿命约58年。到达使用年限后,将迎来大批量的退役电池,这时电池材料耗费仅20%左右。所以回收再利用可以弥补核心材料的供给,减缓供给紧缺的同时减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具有梯级利用和拆解回收的特点通常新能源车使用电池100%到80%的能量,80%以下无法满足汽车动力需求后,一方面可以回收再制造复供给动力电池;另一方面可以适当修复、统一标准后,投放至低要求的电池领域进行二次使用例如80%60%适用于储能、两轮车等场景。锂电回收的政策和标准完善化,以及回收价格是现阶段行业发展的核心掣肘。电池残值量的测量标准、回收经济性(金属价格波动)和梯次利用的安全技术标准是决定回收产业是否可以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因素。预计到2025年,我国换电站数量将超过3万座。换电具有高效补能、车电分离降低购车成本、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补能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换电在出租车、网约车和商用车等B端市场渗透率较高。随着整车企业、电池企业的布局以及原有电池能量到达供电极限等推动下,私家车换电车保有量也将在未来3年进一步增加。换电的电能补给速度、电池进行集中管理调配能力以及服务运营模式是现阶段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充换电共享经济或将成为未来规模化发展模式。至此,电池适配一致性、换电技术和资金投入度都将决定发展广度。此外换电站与锂电回收的合作也是整合资源提升产业运营效率的新型方式之一。光储充一体化核心由三部分组成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和充电桩。主要通过并网和离网两种模式运营。核心工作原理是将充电站并网在光伏侧,获取能量后转入储能电池,利用低价充电高价放电优点削峰填谷,最后当电网断电时,光储充系统可以采用离网运行模式对新能源车应急充电。由此可看出三者合一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使用经济效应。便携式储能简单可以理解为大号充电宝,主要应用于户外活动(户外露营游玩等刺激需求)和应急充电(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供电不稳,刺激备电需求)等场景下。国内市场目前还没有进入规模化阶段,海外出货量较多。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快速迭代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GGII,格林美年报,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光伏行业属于政策确定性强的领域。由于其高技术、重资金等特性,技术持续进步和规模经济的持续发挥。光伏的产业链较长,环节具有多元化特性。与锂电池相似,上游供给材料的波动会影响整体产业链的盈利水平。了解产业链的发展逻辑有助于更好的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实际能力。研究规划发展光伏的原因应用范围广、维护成本低、清洁环保、且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多国布局光伏的主要原因。产业链发展特点光伏上游是硅料硅片,中游是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是光伏发电站。近两年上游的有效产能的释放将得到逐步缓解,原料价格有望从高点回落,中下游盈利能力从挤压走向均衡。技术迭代或将带来升级投资机会。未来趋势预计2023年装机量同比增长30GW40GW。需求端地面电站前期积压需求有望部分释放。屋顶安全标准提升、阳台系统普及等驱动下分布式组件级电力电子光伏也将得到逐步渗透。供给端原材料的的供需变化影响各环节利润再分配。例如未来,电池片、石英砂等可能会出现供需紧张局面,导致价格上涨。新技术TOPCONHJTHPBC等新技术路线升级发展提升市场发展空间。来源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为了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储能将削峰填谷,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规划发展储能的必要性新能源发展持续增加消纳压力、居民用电比例提升增加负荷波动、电力系统灵活调度需求日益增加等原因驱动储能行业发展,改善用电质量,维持电网稳定。三侧发展特点发电侧削峰填谷、辅助动态运行、二次调频等;输电侧无功支持、分配电力、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等;用户侧分时电价管理、家用储能、容量费用管理等。行业发展趋势共享储能环节产业经济痛点;移动储能;满足大型储能内需同时延申出口户储装备扩展市场发展格局。来源艾瑞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协助投资机构为投后项目公司的长期经营增长提供咨询服务37关于艾瑞艾瑞咨询是中国新经济与产业数字化洞察研究咨询服务领域的领导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分析、数据洞察、市场研究、战略咨询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认知水平、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自2002年成立至今,累计发布超过3000份行业研究报告,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的研究覆盖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今,艾瑞咨询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与数据手段,并结合外部数据、客户反馈数据、内部运营数据等全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升客户的商业决策效率。并通过系统的数字产业、产业数据化研究及全面的供应商选择,帮助客户制定数字化战略以及落地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客户运营效率。未来,艾瑞咨询将持续深耕商业决策服务领域,致力于成为解决商业决策问题的顶级服务机构。联系我们ContactUs4000262099ask@iresearch.com.cn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38法律声明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本报告为艾瑞咨询制作,其版权归属艾瑞咨询,没有经过艾瑞咨询的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或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任何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本报告中行业数据及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公司研究员采用桌面研究、行业访谈、市场调查及其他研究方法,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并且结合艾瑞监测产品数据,通过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获得;企业数据主要为访谈获得,艾瑞咨询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尽最大努力的追求,但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均不构成任何建议。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该数据仅代表调研时间和人群的基本状况,仅服务于当前的调研目的,为市场和客户提供基本参考。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
    稀有金属行业全球锂资源追踪2青藏之巅中国盐湖提锂综述我国锂资源以盐湖为主,青藏高原独占鳌头中国盐湖主要分布在500mm降水线以北,按照区域和形成被划分为青藏高原盐湖区,西北盐湖区,东北盐湖区和东部分散盐湖区。全国共计86个特种盐湖中,80个位于青藏盐湖区,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独占鳌头。青藏盐湖镁锂比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盐湖对应不同技术路径我国盐湖除扎布耶盐湖外,其余盐湖镁锂比均远高于南美盐湖。而掌握盐湖资源的企业针对盐湖特性不断寻找最为合适的技术。其中,氯化物型察尔汗盐湖主要使用吸附法,察尔汗镁锂比高企,盐湖股份及藏格股份均使用吸附法进行提锂;硫酸亚镁型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一里坪盐湖主要使用膜法,硫酸亚镁型盐湖镁锂比相对于察尔汗盐湖较低,在产企业主要使用膜法进行提锂;位于西藏的碳酸盐型扎布耶盐湖主要使用盐析法(太阳池结晶法),扎布耶条件最为优越,镁锂比只有0.01,主要使用盐析法(太阳池结晶法)进行提锂。目前各类型盐湖均已实现量产,各盐湖提锂技术路径均已走通。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盐湖资源再重估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及行动方案》已于5月20日通过评审,我们建议关注1)盐湖股份(恢复上市中)现有钾肥产能500万吨,充分受益钾肥价格持续上行;持股蓝科锂业,蓝科日前碳酸锂日产量已达百吨,2万吨碳酸锂产线年末有望达产。2)藏格控股藏格锂业1万吨碳酸锂产线年内达产;持股紫金巨龙铜矿,巨龙一期规划年产16.5万吨金属铜,计划21年底投产。2原卤提锂技术实现突破,全球盐湖提锂的新格局五矿盐湖采用吸附技术,实现了锂元素与钾、钠、镁、硼等元素的一步分离,而原卤提锂技术的普及将推动全球盐湖提锂将迎新变局1)原卤提锂并不陌生,但海外盐湖缺乏吸附经验。原卤提锂并不新颖,我们追踪全球多处盐湖在五矿之前均在推进DLE技术。但海外盐湖资源禀赋,提锂技术多为沉淀法,且开采资源相对单一(主要来自于SalardeAtacama、Olaroz和SalardelHombreMuerto),盐湖吸附经验远不如国内企业。2)相比优先提钾,原卤提锂将显著提升锂回收率。过去传统提锂方式要求先提钾再提锂,大量锂资源伴随光卤石被动带离盐湖系统,锂综合回而原卤提锂使用吸附法实现原卤一步提锂,锂资源综合收率提高一倍3)建设周期显著缩短,此轮海外盐湖融资难问题或将得到解决。绿地资源企业仅能在锂价上行期获资本融资,而老卤提锂产线资本开支大,建设时间长,导致上一轮盐湖出产已处于锂价下行周期,资本回报率偏低。受此影响,此轮海外资本观望情绪浓厚,多处绿地盐湖项目缺少资本投入,原卤提锂技术普及有效缩短建设周期,或将推动全球盐湖资源新一轮资本收率低。以上。开支。3在此论述下,我们认为原卤提锂将显著推动全球盐湖融资开发,建议关注(ASX)。1)全球盐湖提锂吸附剂龙头,已在海外推进6处中试项目的蓝晓科技。2)拥海内外优质盐湖资源,且22年有新增产能释放的盐湖股份、西藏珠峰、赣锋锂业。3)坐拥优质盐湖资源的海外企业LithiumAmericas(NYSE)、NeoLithium(TSXV)、GalaxyResources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盐湖提锂技术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的风险,锂资源供需结构发生大幅变化的风险。

    更多运城市综合报告>>

    回到顶部
    公众号
    联系我们